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一样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规划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的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角度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十分普遍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ECO能源和物质循环,有很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来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ECO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ECO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能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设计大多是从地理,生态方面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方面出发;面积比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方面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必然的联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各样的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体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小习惯等等都能起到最重要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每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必然的联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当作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当作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民间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啥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渊源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小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必然的联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最重要的包含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最重要的包含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小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十分普遍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是说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一个地区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城市规划,是我们城市建设的先行军。从战略上,对城市的各项建设发展提供蓝图、思路。建筑、景观设计是对城市规划相关联的内容的深化、具体表现和落实。如此以来,必然要求,规划阶段对其后的建筑、景观设计阶段通盘考虑。它是建筑、景观乃至所有相关知识领域的高度表现和“整合”。

  基于科学合理、高度整合的规划成果。 建筑、景观设计是对总体设计控制、导向的细化与推进。其深化设计过程,同样也应具备有规划的视角和眼光,它们是对规划既定理念的“重塑”!

  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传统建筑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内家具的设计、风景园林和城市村镇的规划设计。建筑学服务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不仅要满足大家物质上的要求,而且要满足他们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小习惯等等的变化,都密切影响着建筑技术和艺术。可以说建筑学几乎包罗了城市规划及园林景观学。可,随着建筑业的逐步扩大发展,园林学和城市规划逐步从建筑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

  回到事情的本源,我们都知道,现代城市规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起源于建筑学。原先的城市规划工作多是建筑师在做。随着发展的需要,逐步从建筑学分离出来形成独立学科。同样景观设计学分离出,它所关注的问题是土地和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景观设计学是物质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与区域的物质空间规划设计。而城市规划更主要关注社会经济和城市总体发展计划。只有同时经过掌握关于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双方面知识、懂得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师,才有机会设计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

  然而现实中,规划、建筑、景观等各个专业的分科教学,出现各偏一方情况严重。原有的高度整合的局面大失。培养出来的设计从业者:单纯规划设计方向,因相关知识的不足,而考虑不周的问题层出不穷;单纯建筑、景观设计在规划层面把控缺失、能力不到的,同样会有问题出现,其结果往往是“各自为政”,对于城市共享而言将是糟糕的一片乱语。

  规划、建筑、景观的分家,把原本完好周密的的设计体系拆的支离破碎。各自学科的从业者,思维定势“各把一方”、“各抒己见”、“各自发挥”,错误的理解了各己的学科宗旨意图,只顾局限掌握、钻研本专业领域有限的技能。这样势必带来,原本的完整系统的“语境”丧失。实际在做的工作中,甚至常常出现,学科之间难以沟通交流的现象。规划、建筑、景观之间相互默契已成为奢望。

  按照规划学科要求,现代城市规划专业培养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并能参与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分析、城市总体设计和详细规划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设计、城镇生态环境规划设计、以及组织规划实施和管理的专业技能及综合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城市规划、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经济学、中外建筑史、城市总体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学。是一门要求高度整合的学科。

  城市规划学它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趋势、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所以城市规划的思路必然是高度综合,高度统领的视角。解决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整合”。我们很难想象在,没有相关背景知识体系下去研究和编制以及审查管理城市设计。

  同时,各层级规划整合的同时也是对上位规划的重塑,只有一脉相承、延续、执行与重塑上位规划才是实现总战略方针的最有效方式。

  建筑设计是相对于城市规划的“小整合”,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间环境与场所不仅赋予建筑创作构思的某种特质,而且包容着建筑形式、空间因素所不能揭示的丰富的美学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态设计与环境形态之间有内在的统一及和谐的逻辑规律。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 是创造整体艺术形象,表现现代建筑新美学观念的主要的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规划设计艺术的本体特征,以及对城市文脉、环境文理的尊重和认同。它需要重塑总体设计的理念意图,步调一致,整体有机和谐统一。

  景观设计也一样,必然要对既有周边建筑空间形成呼应,形成对话和环境的渲染,有机整体的表现,服从总体设计的意图的“小整合”,只有方向一致,重塑规划、建筑的设计才能形成浑然一体的宏大气势与艺术效果。 实现规划、建筑、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景观、、建筑规划设计服从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隶属关系。甚至有说,规划、建筑、景观是不同的专业,说的似乎没错。但我更觉得:规划、建筑、景观三者相辅相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不可割裂的整体。三者应步调一致,统一协调,如若某一环节不到,终将导致有所丧失完整。

  景观建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它是综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园林建筑学等众多学科内容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强的完整的学科体系,目前在我国城市的建筑规划与城市发展中起到了逐渐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说,景观建筑学最重要的包含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这两大方面内容:景观建筑学的自然要素要求相关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必须与周边的自然环境有高度的相互呼应的关系,其规划设计不仅仅不能破坏自然生态,而且要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从整体上提高景观建筑的艺术价值;景观建筑学的人工要素要求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充分的关注人的使用这一层,而且要能够对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健康均起到推动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所以也能这么说,景观建筑学的根本便是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城市社会的整体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最终都是要归结到为人服务的初衷上来的,所有的设计学科都是如此,景观建筑学亦是一样。所以,“以人为本”理所应当被作为景观建筑学设计的最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设计过程中第一步是要考虑的因素。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说的,作为一个景观建筑设计师,就应该把服务人与自然这两大目标作为自身工作的永恒追求,直接的说,就是否能执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关系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的真正归属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丝毫容不得马虎。从根本上来说,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做到的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分协调好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在人与自然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平衡双方利益。以人为本的设计观要求在设计中具体的、全方面的、正确的体现对人的关怀,任何侵犯自然利益、破坏生态平衡等对自然资源进行过度开发的行为均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所不能容忍的。

  作为景观建筑,除了其功能性与观赏性之外,人们往往考虑的最多因素便是其作为一个人工产物如何能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怎么样保持其生态性原则。这便是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性设计观所强调的地方。与自然相协调便要求做好以下几点:

  (1)尊重景观地域性及建设场地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尽量从当地找寻与之相符合的景观设计元素,使建成的景观建筑能够更快的获得认可并很好的融入当地的整体景观之中,保证新兴的建筑景观不与已存在的自然或文化景观的格局相悖。

  (2)顺应自然进行生态设计。要做到自然与设计相互协调,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利用自然植物和乡土材料,使之与设计的景观建筑融为一个有机体。比如说,对于建筑中的水资源,可以依靠充分的利用规划设计,使之可以最大限度的依靠自然水资源来维持正常运作或景观需要,这是进行生态设计的众多可行方面之一。

  突出展现文化与历史魅力的设计思路要求深入挖掘景观建设区域的文化内涵与人文历史,以这些元素为特点使之充分的体现在景观建筑实体中去。景观建筑所关系的不仅仅只能从生态环境这样单一的方面去进行考虑,它更能成为地区甚至是国家、民族层面对自身文化历史的认同和肯定,同时也是一种宣扬手段。充分联系、展示了当地历史人文特色的景观建筑对构筑人们对自身文化、历史的高度归属感作用巨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它甚至能影响以景观建筑所承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为联系的区域居民的情感团结,有利于区域社会更加健康积极的发展,这无疑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另一个接入口。结果往往却是多,各级政府每年能女

  本文之前谈论到了景观建筑学的一些基本的设计理念与方法,但是由于景观建筑的规划建设囊括了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园林景观规划建设等诸多行业学科,其实际执行起来并不是简单的按照上述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按部就班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的,而是需要多学科多人员来共同参与协调解决实际困难。下面就实际执行层面如何搞好我国景观建筑学的发展提出两点简要的建议。

  根据之前的分析介绍不难知道,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及建造主要涉及了规划师、风景园林师及建筑师这三大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他们各自工作的侧重点不同,但是统一的目标都是为了构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就规划师而言,其主要工作内容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规划两个方面:总体规划需要明确规划处城镇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城镇总体的空间布局规划,做好功能区域道路等骨架结构的划分;详细规划则是与建筑学领域具体联系密切的部分,一定要做好具体功能区域的面积、容量等技术指标的确定工作,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因此也是与建筑师紧密关联的。而风景园林师的工作则是偏向于城镇景观的设计,其工作目标便是构筑高质量的自然人文环境来为居民的工作生活品质的提高提供支持,具体工作内容有:区域土地生态环境与资源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城镇绿化设计、城镇风景区及景观资源保护设计以及城镇环境整体空间美观设计等等。从以上分析我们显而易见,无论是风景园林师还是规划师,其工作内容都与建筑学联系密切,而建筑师作为与实际建筑的设计与建设最为紧密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其工作并不是简单的设计并建造出相关建筑这么简单,而是也需要结合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方面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才可以保证景观建筑的实体符合城镇整体规划及风景园林设计要求,符合城镇未来发展的需求。因此,景观建筑的任何相关行业人员并不能是孤立分隔的进行各自的工作,而是应该加强各自之间的沟通,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在各专业人员之间建立正确合适的主导和辅助关系,以大融合的角度共同促进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由于景观建筑学所囊括的专业众多,各相关专业人员之间的合作协同必然是未来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而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单纯的将各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整合是一件难度不小的事情,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更是会产生种种复杂的不可预见的问题,因此培养具备多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便是解决专业协同矛盾的最佳选择。具备多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需要结合影响景观建筑的各个方面因素,对其进行综合整理来进行景观建筑的规划、设计,并对实际项目的实施进行具体的管理。对于解决影响景观建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举多得的良策,而我国目前这方面人才仍然缺乏,培养机制也不完善,需要努力加大相关的投入。

  目前阶段景观建筑学在我国正处于起步不久的阶段,但是同时需要看到的是,我国早在古代便有诸如杭州西湖、江南园林等颇具当代景观建筑学特色的建筑物出现,因此完全可以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相关专业的发展与融合,重视相关人才特别是具备多专业北京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我国未来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必将表现出后劲十足的态势而真正走向“城市、建筑、场景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之路!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静,王勇哲.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区景观[J]山西建筑,2005,(05)

  引言: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设计领域的多学科交叉共荣已成其必然趋势。景观设计学是以建筑、园林、规划为研究理论支撑骨架,探索多学科交叉的设计领域。景观建筑一般是指在风景区、公园、广场等景观场所中出现的抑或本身具有景观标识作用的建筑,其具有景观与观景的双重身份。景观建筑和一般建筑相比,有着与环境、文化结合紧密,生态节能,造型优美,注重观景与景观和谐等多种特征。由于其设计制约因素复杂而广泛,因此较一般建筑敏感,需丰富的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知识结构的良好结合。

  如今世界各种景观建筑设计理论与流派纷纷涌入中国,全球化的浪潮对中国景观建筑的走向影响重大。在大潮中如何改变特色丧失、文化空缺的困扰,如何把握自己,立足自己,确立中国自己的景观建筑研究体系,对独树世界之林的中国景观建筑发展以及中国的建筑发展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具体而言,景观设计研究方向的发展对我国景观建筑的良性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过往园林设计专业与建筑设计专业彼此孤立的现象,融合建筑、规划、景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使其互为补充,互为支撑,探索园林、建筑交叉领域的设计契合;建筑设计的领域,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同时突出建筑的景观作用。同时突出观景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将室内外空间有机融合;重视自然材料、通风、采光以及其它生态节能技术在景观建筑中的应用。景观构筑物在建筑中还有以下方面作用:

  景观构筑物在外界环境景观空间中,除了体现自己本身的实际适用功能外,还拥有导向和连接组织多个小环境空间的能力。其实就是把两个环境的景色串联起来,在外界环境景观空间中形成连接的支点,将人们从一个空间带入另一个空间。使人们能更好的观赏景观,同时景观也能在各个角度都有完美的表现。

  景观构筑物功能性在于可以服务人在景观环境游憩中,遮风挡雨、休息停留的功能。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或人们不同心理特征营造适合其居住和游览的景观氛围。如桌凳、地坪、踏步、标示牌、灯具等功能作用较明显的小构筑物。休息坐凳可以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的人群适用。

  景观构筑物作为艺术品,它本身具有审美价值,由于其色彩、质感、肌理、尺度、造型的特点,加之成功的布置,本身就是环境景观中的一景。运用构筑物对空间进行美的加工,是提高景观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小构筑物的装饰性能够提高景观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给人以艺术的美感与享受。

  景观建筑不单纯是房子,它还是一个社会形态和文化内涵的载体,承载着某一区域的文化品位与特色,景观建筑在设计上要充分挖掘当地文化内涵,深入研究区域文化体系,从而设计出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建筑。

  景观建筑的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只有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可能正真的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景观。“风水”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与生存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用风水理论对现代景观建筑设计进行指导,有利于景观建筑人性化,自然化。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生存环境。

  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详细规划对本规划地段的规划要求,相邻地段已批准的规划及建筑设计资料;小区景观则提供该区域范围内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相关资料(含建单体平面的规划总平面,建筑单体平、立剖、地下车库结构图);建设方及政府规划部门的倾向性意见、开发意向、前期资金投入和运作模式、后期管理办法(物业管理模式);建设规划许可证批文及用地红线图;市域图及区域位置图;现状地形图(1:500);建筑物现状:包括房屋用途、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保留建筑等;植被现状:包括植物种类、位置等;道路现状:包括道路等级、路面质量;公共设施规模、分布;工程设施管网的现状、规划位置及规模容量;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各类建筑、环境工程造价等资料;所在城市及地区历史文化传统(包括历史演变、神话传说、名胜古迹等);民风民俗(包括文化特色、居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城市格局(选址、风水);建筑特色(包括街巷、民居、地方特色建筑材料等);地形地貌特色(包括山川、河流、湖泊等);植物种植特色(包括地方植物、特色种植方式、农业、灌溉方式)等资料。

  创意阶段:1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2周;1~5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3周;5万m2以上项目,周期为4周;扩初阶段:1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2周;1~5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3周;5万m2以上项目,周期为4周;施工图阶段:1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3周;1~5万m2左右项目,周期为4周;5万m2以上项目,周期为6周。

  本阶段主要成果:总体方案设计成果由图纸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图纸部分应包括:建设场地的规划和现状位置图。图中标明建设用地轮廓、现状及规划中构(建)筑物位置和周围环境。近期和远期用地范围图,标明具置。总体方案平面图,在用地范围内标明道路、广场、水面、建(构)筑、园林植物类型、出入口位置及主要地形竖向控制标高等。必要时可用适当比例尺的图示功能分区、人流集散、游览流向分析。重要景点、园林建筑或构筑物、山石、树丛等主要景点或景物的平面图或效果图。公用设备、管理用设施的位置分布图,需要重点比照的现状照片。

  总体方案图设计文件文字说明部分应包括:设计依据批准的任务书或摘录。所在地的气象、地理、地质概况。风景资源及人文资料。能源、公共设施、交通利用情况等。规模和范围。规模、面积、人容量。分期建设情况。设计项目组成。土地条件分析。天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类型分析。园林植物选择的原则。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及有关规定的情况。对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生活影响的预测。各种效益的估价。需要甲方审批时决定的问题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拆迁、交通情况。施工条件、季节。投资估算。

  本阶段主要成果:施工图设计成果包括施工图、文字说明。施工图尺寸和高程均以米为单位,要写到小数点后两位,施工图尺寸除特殊标注外均以毫米为单位。施工图设计分为种植、道路、广场、山石、水池、驳岸、建筑。应以详细尺寸或坐标标明各类园林植物的种植位置、构筑物、地下管线位置、外轮廓。总平面图中要注明基点、基线。基点要同时注明标高。为了减少误差,整形式平面注明轴线与现状的关系;自然式道路、山丘种植以方格网为控制依据。注明道路、广场、承台、建筑物、水面、山丘的标高,它们的衔接部分亦要作相应的标注。

  无论是从建筑设计还是到景观设计,不能只片面地考虑单一因素,应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景观设计理念,在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建筑设计因素,才能真正达到建筑和景观的统一。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建筑设计做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进行,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城市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关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塑造人工环境的同时,对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尽可能地尊重它、顺应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们塑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辉,显示特色。一、建筑设计风格与设计理念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

  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

  20世纪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建筑设计做为城市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以城市规划为依据,在规划的引导和控制下进行,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熟悉《城市规划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及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要注意符合城市规划对建筑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出口位置、建筑高度、建筑突出物、日照间距、建筑覆盖率、容积率、绿地率等的有关规定,这是建筑设计方案合理性的前提条件。

  关于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塑造人工环境的同时,对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尽可能地尊重它、顺应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给人们塑造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辉,显示特色。因此,建筑设计要树立整体观念,注重群体建筑风格的统一,克服就单体论单体的倾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周围环境气氛,处理好单体建筑与背景建筑群在建筑风格、造型、体量、色彩等方面的合谐统一。

  综合城市的实际和发展过程,应提倡建筑风格多元化,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保持和延续建筑空间舒展、布局规整有序的特色;注意建筑风格、色彩和体型的协调;通过采用收、放、开、敞、闭、曲、转、折、俯、仰的设计手法,调整建筑体型,活跃建筑空间轮廓,赋予建筑高品味的象征意义和丰富内涵,突出建筑的风格和特色。依据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市区建筑应以多层为主,高层建筑应成片、成线集中布置,形成景观。重要街道十字交叉口要打破“四大金刚”式的布局,至少留出一处公共绿地,创造丰富的空间环境。沿街建筑不宜过长,要避免视线封闭,增加通透性,突出个性。

  我们在关注建筑的立面和造型设计的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因为注重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就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合理性。我们应在符合城市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使建筑布局紧凑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能妥善解决建筑的通风、采暖、朝向及交通联系等问题,使建筑与环境之间做到因地制宜、节约用地,减少工程管网和公用设施投资,降低建筑总的造价,为创造建筑群体优美的空间形象,美化和丰富城市景观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在符合城市规划对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和交通组织,综合考虑竖向设计、绿化布置、小品设计等因素。

  总之,建筑师应敢于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建筑不论大小,在创作上都要有精品意识,都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作为建筑规划设计,应在设计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这就要求我们在严格遵守有关规范的同时,提高设计水平,更好地贯彻“节能、节地、有利环保、抗震和消防”的原则。

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设计范例6篇

建设周期:2024/03/20


所获荣誉

景观设计


项目概述
返回列表

申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