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们而言,新春佳节在街里巷外呼朋引伴,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会留下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是近年热点,城市中各式各样的游乐场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多。儿童的玩乐空间,很大程度上从无拘无束的街头巷尾变成了被围栏围绕的游乐场。这种变化,虽为儿童提供了安全的场地和设施,但建造儿童游乐场并不应该成为营造儿童友好城市的唯一策略。怎么样打造符合不同儿童身心特点的玩乐空间,满足多种年龄段孩子成长特征的互动体验,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一直以来探索的关键。

  本期回顾,我们邀请到旅居新西兰的景观设计博士何雨晴,分享她生活的罗勒斯顿社区中儿童友好实践案例。作为一位母亲,她不断观察和思考,孩子的童年究竟该在怎样的社区空间中度过?如何去尊重并贴近儿童的生活,让儿童真切地参与到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去?

  我们在新西兰的家位于罗勒斯顿小镇,这里是塞尔文省的重点发展中心,塞尔文省游泳馆,体育馆和最大的图书馆都坐落在这里。

  罗勒斯顿社区图书馆有一座社区花园,是由九所当地小学的学生共同设计和兴建的。这个充满童趣的室外空间于两年前正式竣工,成为了备受当地居民喜爱的室外阅读与互动空间。

  这片精心布置的园地,虽然不大,却巧妙地融合了多样的元素——一系列色彩斑斓、富含童真的装饰桅杆和地砖,以及菜园、果树和孩子们的艺术展品等,每一处都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花园并不是单一的儿童室外游乐场,也考虑到了各年龄层的参与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能够平等地使用它,乐享其中。场地的中心竖立着九个装饰桅杆,每一根都由当地不同小学的学生们完成,前面陈列着代表各自学校的铭牌。独具匠心的设计让花园成为了社区的视觉焦点、居民停留与欣赏的亮点。

  桅杆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图案,还融入了各校的校训和价值观,如“希望、卓越、爱与和平”的字样,以及象征人际间珍贵联系的手拉手小人图案,毛利文化的特色图腾,以及代表塞尔温地区生态的标志性动植物等。

  小花园的设计也考虑到了特殊人群的需求。例如九根装饰柱的东面有两个由特殊儿童参与设计的区域。因为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有些群体对于环境的需求也不完全一样。例如,景观设计师迪伦·罗宾逊认识到,噪声环境可能会对自闭症人士的敏感感官造成过多刺激,导致他们通常避免前往市中心的繁忙区域。基于这个理解,市政府邀请了罗勒斯顿外塔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作为咨询顾问,让他们提供相关建议,以帮助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自由享受的公共空间。

  花园中特别设计了环形路径,自闭症儿童能够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自由地进行重复性运动,如无休止的跑圈。其中一处圆形区域的中央,铺设有以外塔哈特殊教育学校主色调为基础,由当地艺术家Raewyn Beaver设计的马赛克图案,旨在为特殊需要的孩子提供熟悉的安慰元素,减轻他们因不熟悉环境而可能会产生的紧张感。这个社区花园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展示社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反映了罗勒斯顿居民对于建设包容、互动和充满了许多活力社区的共同承诺。

  新西兰在营造儿童友好城市方面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尝试。除了上述儿童亲身参与到社区空间的设计和营造中的例子,规划师们也在进一步审视城市规划和建设策略。他们都以为,需要为儿童创造更多自由和安全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主探索和玩耍,并在更大尺度的城市生活中,能更安全和舒适地使用城市空间。这不仅是为了儿童的健康和幸福,更是为了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新西兰惠灵顿的“安全上学路线”计划是典型的实践案例。该计划旨在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步行和骑行上学路线,通过增设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改善交通安全设施,以及提供交通安全教育,减少对汽车的依赖,促进环境保护。

  该计划做到了真正从儿童日常生活的细节出发,关注儿童安全,同时也为实现环境可持续和社区共融的大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惠灵顿用具体行动一步步向真正的儿童友好城市靠近。

  儿童友好并不仅是为孩子们提供游乐设施,它的内核其实是环境公平的理念。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儿童与成人应享有同等的权利去享受城市空间。孩子们不应只被限制在游乐场内,他们有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中成长和探索。

  环境公平,意味着在儿童友好城市构建中确保儿童不仅在物理空间中有他们的位置,而且在城市的社会、文化和决策系统中也有一席之地。这需要超越传统的游乐场思维,考虑到儿童如何与整个城市环境互动,确保他们的需求和权利被认认真真地对待,并纳入城市发展的每一个方面。

  儿童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决策中的地位,也是评估儿童友好程度的重要指标。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指导原则,儿童友好城市应该在规划过程中考虑儿童的意见,并在适当的时候,使他们成为决策过程的一部分。这种做法不仅促进了更符合儿童需求的城市环境,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融入丰富自然元素的儿童活动空间。图片来源于美国土木工程公司Environmental Design Group官网

  再华丽的多功能游乐设施,也无法掩盖儿童对空间控制权力的丧失。在游乐场中,儿童的活动受到了空间和设施的限制,他们失去了在自然和社区环境中亲身参与和自由探索的机会。这种失去不仅限制了儿童的身体活动,更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前文中两个建造儿童友好城市的范例,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物理改造,更是对城市文化和价值观的重塑。当我们将儿童的需求和幸福置于城市规划的核心,不仅仅可以为儿童创造出更加友好和支持性的成长环境,也能够提升整个社区的生活品质。

  通过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场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不单单是在建设一个城市,更是在培养未来的公民,塑造一个更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该书主要基于北京、深圳、广州、珠海、长沙、成都、南京等地的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案例,系统地讲述了儿童友好城市的空间建设体系,并结合不同城市的环境特征,提供了近年来在探索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经验与指引。

  作者观察到孩子在参观美术馆时,往往会被要求不能碰、不能跑,只能隔着玻璃安静地听讲解。为增强孩子的互动体验,他发起iSTART儿童艺术节项目,唤醒孩子们的感知和探索欲,让儿童策展走出美术馆,走向学校和社区,激发孩子的无限创造力和自由表达。

  作者通过总结二十年以来城市中游戏空间的变化,分析儿童游戏活动的现状,观察城市公园的利用情况与规划,思考怎么样打造儿童友好的游戏环境,解决安全、健康、舒适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对各国游戏环境比较,以及利用游具进行游戏活动的发展阶段等研究,对增强游戏互动体验和参与感进行了跨领域的分析。

  儿童时期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而城市景观往往限制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空间。本书在访谈和直接观察后,对男孩和女孩在社区街道中活动的不同偏好进行了思考,并对于如何营造社区文化氛围、增强归属感提出了建议。

  该书主要介绍了在高密度社区中,如何为儿童提供安全的活动空间和出行路径。通过构建无车社区,为孩子创造更加宽阔自由的玩乐场所;通过设计可游戏的街道,满足孩子们的社交与互动需求;通过一些可供攀爬的岩石和原木,让孩子亲近自然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申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