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生产经营问答手册

发布时间:2024-01-04 来源:技术研发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竹林经营管理与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竹藤中心充分的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针对竹区群众在开展竹林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认真研究,编写了本问答手册,以期帮助竹区群众最好能够降低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

  《手册》有50个问答和30个问答两个版本。本报今日刊登的30个问答,是在50个问答的基础上,突出当前最紧迫的竹笋生产管理问题而筛选出来的。

  疫情对竹子和竹笋生长本身未形成直接影响,但由于疫情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限制了农事活动,使竹笋生产抚育与采收管理不及时或不到位,造成对正值笋期的雷竹、毛竹等散生型竹种的间接影响较大。最重要的包含:(1)竹笋生长与抚育方面,疫情导致林下砍杂、笋期水肥作业等管理措施受限或滞后,竹笋生长和林分生产力均受到一定影响;(2)竹笋采收方面,春季是多数散生竹种的出笋期,因劳动力和市场销售问题,致使竹笋产量和竹农收入降低,投入成本较大的覆盖竹林受影响尤为明显,同时采笋不及时还将改变竹林立竹度和林分结构,需要疫后作业予以及时作出调整;(3)采收成本与作业风险方面,由于竹笋生长快,采收集中,疫情背景下,采收成本上升,且有一定风险性;(4)笋期病虫害方面,由于采笋作业受影响,退笋率较正常情况下会有升高,对病虫害防治带来一定压力。

  疫情限制了竹农活动和林间作业,与正常状态相比,疫情期间竹笋采收应注意以下两点:(1)采笋抓关键点,减少作业次数和时间,根据竹笋生长和退笋规律,可以在出笋初期和末期集中采笋,盛期以留养母竹为主;(2)未及时采收的竹笋将长成新竹,导致竹林立竹度增大,影响来年产量,因此应该在疫情过后及时进行结构调整,做到立竹度科学、年龄结构符合常理、空间分布均匀。

  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笋期跨度较长,如果疫情耽误了最佳采笋期,未能及时采收的情况下,可适当延迟采收,晚采且偏老的竹笋,可通过制作笋干等方式消费。此外,对于长成幼竹的竹笋,除合理留养外,多余的应剔除,避免影响明年竹笋产量。

  避免人员聚集,根据区域疫情风险等级,在当地主管部门指导下积极恢复生产,固定作业人员,按笋期集中采收,统一管理,减少参与人数和出工次数。

  笋用林下杂灌不及时清理,会降低春笋产量,对品质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影响春笋采收。应尽可能在春笋出土前,清除杂灌,以保证春笋的产量和质量,创造良好的春笋采收环境。清除的杂灌,粗大的灌木可移出竹林,小灌木和杂草可留在林内做绿肥补充林地养分。

  春笋储藏主要有沙藏法、封藏法、盐水保鲜法、冷藏处理、蒸制法等。推荐成本较低简易的沙藏法,技术要点:取废旧木箱或硬纸板箱,底部铺7-10厘米湿沙,以不粘手为宜,选完整无损的竹笋,笋尖朝上排列在箱中,将湿沙倒入笋体空隙并拍实,上面覆盖湿沙7-10厘米,打紧压实。箱子体积大时也可多层排放,在低湿阴暗无光无风处放置。此法可贮存1-2个月,最长2-3个月。

  疫情影响商品物流,而鲜笋不耐储藏,应当做到:(1)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减少人员接触机会;(2)发挥合作社和林业站的联络作用,与超市和市场做好对接;(3)不能及时售卖的鲜笋,可冷藏或晒制成笋干,另行销售;(4)建议对竹笋运输开通“绿色通道”,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开具证明,实现供需对接,保障市场供给。

  笋干是经人工筛选-蒸煮-腌制-干燥、以盐为保鲜剂而制成的笋产品。具体步骤是:原竹笋挑选分级→切端→剥壳→切条→水煮→烘干或者风干→检验→成品。笋干制作原料选择很关键,选择鲜嫩、长短适宜、无污染、无病虫害的鲜竹笋为原料,将剥好的竹笋洗干净后切片,放盐蒸煮,干燥后密封保存。

  笋用林应维持土壤疏松、地下空间充裕、肥料充足,以利于竹鞭生长和孕笋。一是在疫后开展劈山、除草作业,二是秋冬季进行深翻松土,挖除老竹鞭、竹蔸和消除土中石块,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林地保水、保温和透气能力,促进竹鞭生长,保障来年林分产量。

  通过开沟排水,使竹鞭和竹笋通风透气,改善林地环境,减少发笋成竹期病虫害的发生。可用40%的拌种双可湿性粉剂喷洒土壤消毒,防治竹笋腐病。对于竹笋夜蛾、竹螟、竹蝇和竹象等虫害,应及早挖除退笋,消灭笋内若虫。在竹螟、竹笋夜蛾等成虫羽化高峰期,可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因疫情影响,工人不能大量上山作业,扒土、晒目、施肥等重要经营措施相对延迟,各项管理工作滞后会对今年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可适当缩短扒土晒目时间,如果来不及施肥,可结合采笋进行施肥。

  毛竹林覆盖在2019年11月中下旬已完成,1月中旬已有少量竹笋产出。疫情发生后正值覆盖毛竹林出笋盛期,及时挖笋至关重要。对于覆盖面积较大的地区,可采取轮流挖笋的方式来进行。相邻地块的,农户尽量不在同一天挖笋,农户可自行商议挖笋间隔天数(2-3天),分散、轮流挖笋。挖笋时,建议将地块内所有竹笋全部挖取,避免遗漏的竹笋在下次挖笋前出土,影响品质。同时,挖笋时注意将竹笋整体挖取,勿伤竹鞭,对箨叶没有露水或失去光泽的退笋要及时打掉。

  虽然竹林通风条件良好,但为了疫情防控,应给每位采收人员分发防护口罩,采收时分区域安排工人,拉大人员间的距离,尽可能的避免人员相对聚集,运输和采收人员合理分工,提升工作效率。

  覆盖毛竹林一年施肥4次,分别为:笋穴肥、笋后肥、孕笋肥和覆盖肥。目前,疫情主要影响笋穴肥的施用,建议尽早准备肥料,避免疫情影响后续施肥。具体施肥方法:(1)笋穴肥:挖笋时,在笋穴内施复合肥每穴约25克,注意别使肥料非间接接触竹鞭,避免灼伤竹鞭;(2)笋后肥:6月份,在春笋结束后到入梅前,结合林地垦复,沟施或撒施经腐熟的畜肥,翻入土中,每亩施肥2000公斤;(3)孕笋肥:9月,每亩撒施复合肥100公斤;(4)覆盖肥:11-12月覆盖前,待林地浇透水后,每亩施未经腐熟的畜肥(最好是羊粪或鸡粪)2500-3000公斤和复合肥50公斤。

  若久晴无雨,土壤干燥,笋芽膨大受抑,此时应浇水灌溉,浇水量以浇透为宜。若雨水过多,林地易积水,要事先开好排水沟进行排水,以免引起烂鞭。

  春笋自然出笋结束后,移去覆盖物,收集上层的部分砻糠,下半年覆盖时再用,同时结合林地垦复将已腐烂的稻草翻入土中。若此时疫情还未结束,采取分散、轮流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分区域收集覆盖物,拉大人员间的距离,避免人员聚集。

  一般覆盖后,竹农会在覆盖林地插入温度计,实时监测温度,覆盖温度应保持在18℃左右为宜。温度低时,可增加砻糠来保温;温度高时,可减少部分砻糠来降温。

  覆盖材料一般为稻草、竹叶、麦壳、砻糠等。受疫情影响,覆盖材料必将供应紧张,因此应提早采购,并保持材料的干燥。另外,上半年覆盖结束收集的部分砻糠,可供下半年覆盖用。

  疫情造成竹林经营劳动力不足和竹商品市场流通下降,致使竹林正常经营活动不能够按照竹子生长节律开展,对竹林的经济产出和竹林生产力造成潜在的影响。最重要的包含:(1)疫情限制了劳动力供给,造成砍杂、施肥等作业不能及时实施,对生产力造成影响;(2)竹林留笋和采伐受到一定限制,影响竹林动态结构的及时调整;(3)疫情导致毛竹春季造林延迟,造林成活率降低。

  紧急措施最重要的包含:(1)及时采笋,提高经济产出;(2)砍除退笋和死竹,防治病虫害。后期补救措施最重要的包含:(1)及时采伐竹株,调整立竹度;(2)新竹完成抽枝长叶后的6、7月份进行砍杂、垦复;(3)及时进行林下清理,消除病、虫、兽害的中间寄主和栖息场所;(4)改造喷灌系统,实现远程控制;(5)在5-6月或者9-11月份进行施肥,促进新竹和竹鞭生长,提高冬笋产量。

  疫情期间恰逢我国面积最大的毛竹林出笋期,应根据不一样的地区往年病虫害情况做提前预防,加强笋期害虫防治,化繁为简,抓关键点和紧急点。建议以物理防治为主,如利用害虫的趋光、群集及上、下竹等生物学特性,通过灯光诱杀、毒环阻杀等手段防治病虫害,该方法对竹螟、竹舟蛾、竹毒蛾及竹蝉等趋光性害虫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也可采用无人机喷施化学药剂的方法防治病虫害。

  毛竹造林通常在10月至次年2月期间开展,疫情使毛竹造林延后。如在3月份开展毛竹造林,因毛竹处于发笋季节,生理活动旺盛,会明显降低造林成活率。建议疫情结束,根据苗木供应地、造林地位置、苗木来源情况,选择1-2年生实生苗造林,可保证成活率。

  2月天气逐渐回暖,杂草开始生长,此时进行除草并对浅层松土,可将杂草消灭在萌芽状态,是新造林一项重要的抚育措施。因疫情影响,建议延后实施除草、浅层松土等抚育措施,可以在6-9月份进行除草、松土作业,同时追肥。

  大型丛生竹的定植季节为每年的2-3月份,受疫情影响,造林时间将推迟至3月中下旬以后,此时气温回升,竹苗开始萌芽、抽梢,成活率和当年生长会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应对措施:一是将造林工作推迟到雨季来临前后进行;二是采用分篼造林,初植密度为每亩10-15丛,起苗时砍去梢头,保留0.5-1.0米主秆,尽量剪去叶片及带叶小枝;三是定植要做到深挖穴、浅栽竹、紧埋土、松盖草、浇足水。

  竹林复合经营最重要的包含竹菌、竹药、竹草和竹林康养等多种经营利用模式。受疫情影响,各地存在人员管控严格、临时用工紧张、销售渠道不畅、原料采购运输困难等,以竹菌复合经营受当前疫情影响最明显。最重要的包含:(1)食用菌菇出菇时间集中,劳动力不足,不能及时采收会造成产量降低;(2)大量鲜菌菇销售不及时,不能妥善加工保存会导致积压变质;(3)食用菌生产原料加工运输困难,对菌菇下种产生不利影响。

  一是提前准备基质、菌种,拉长工期整地,错时分区作业,严格消毒防疫;二是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采取保护的方法,减少大球盖菇等温度敏感、品相要求高的菌种所受影响;三是调整光照、温度、湿度等措施延缓出菇,同时开展烘干或者盐渍加工处理;四是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共同解决产销对接。

  当前疫情条件下,食用菌生产原料加工和运输受阻,可充分的利用竹林采伐剩余物就地粉碎成屑,混合谷壳、稻草、玉米秸秆或杂木屑等作为基质替代品使用。

  黑皮鸡枞3-4月份下地,6-9月采收。灵芝4-5月下地,10月收灵芝和孢子粉。猪肚菇3-4月下地,6-10月采收。竹荪(棘托竹荪)3-4月份下地,6-9月采收。

  对于没有专业烘干设备的农户,可自制简易的干燥室(电风扇/鼓风机、塑料膜、干柴,砖窑、温度计),温度控制在40-60℃即可,或联系当地电厂、食用菌加工厂等统一干燥,干燥至干重8%-10%左右。干燥后装入塑料袋,密封于干燥阴凉处放置。

  一是对鲜竹笋和食用菌运输开通“绿色通道”,保持运输畅通,实现供需对接;二是简化车辆通行证办理手续,使原料进得来、产品出得去;三是加强生产经营者与加工公司间的沟通联系,对因量大出现滞销的食用菌进行烘干或腌制等加工处理;四是建议政府及金融部门,加大对食用菌等林产品复产、提产等贷款及贴息力度。

申请合作